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

(2025-9-4) 東利多收購譚仔米線

譚仔為香港一間米線連鎖食店,首創車仔麵式麻辣米線。2008年,因經營理念不同而分成細姐夫婦、五哥之「譚仔雲南米線」和三哥、六哥之「譚仔三哥米線」各自營運發展。

2017年5月15日,日本丸龜製麵母企東利多控股發出通告,確認以10億港元,向細姐夫婦及五哥收購「譚仔雲南米線」母公司「同心飲食有限公司」及關聯公司「新揚行有限公司」全部100%股權。

2017年12月1日,日資東利多控股宣布向三哥及六哥全面收購譚仔三哥米線母公司「譚仔飲食發展有限公司」,作價11.1億港元。交易完成後,該母企持有108間譚仔分店,其中56間是「譚仔三哥米線」,在香港雲南米線市佔率增至約70%。

2018年,東利多控股將收購後的兩個分支整合成譚仔國際有限公司,在2021年107日香港上市,上市價$3.33,控股74.6%。

2025年2月,東利多提出以每股1.58港元私有化譚仔國際。較最後交易日收市價0.9港元溢價約75.56%。私有化涉及最高現金代價約5.56億港元。

(整個交易簡單梳理一下,用$21.1億港元收購,$44.8億上市,賣出25.4%股權,收回$11.38億本金,未計之後每年$1-2億的淨利。幾年後再以$21.14億私有化。 私有化時公司手持現金逾13億元,較當前12億元的市值還為高,同時並沒有任何計息的銀行及其他借款。未來市道景氣好轉,隨時再次溢價上市。)



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2025-8-31) 阿里巴巴投資高鑫零售

阿里巴巴曾經投資高鑫零售,但這是一筆失敗的投資。簡單梳理一下:

歐尚集團是法國僅次於家樂福的第二大零售業巨頭,在全球13個國家經營便利店、超市及大賣場。1997年進入內地,2000年收購了在內地經營大潤發的台灣潤泰集團67%股權,並合組了一間高鑫零售有限公司,在內地經營歐尚及大潤發兩個品牌。

2011年7月,高鑫零售在香港上市,當時超市達200家。招股價介乎5.65至7.2港元,發售約11.44億股,最多集資約82.37億元。

2017年,阿里巴巴以224億港元收購潤泰集團持有的36.16%高鑫零售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

2020年,阿里巴巴再以280億港元收購歐尚集團所持有的51%權,正式成為高鑫零售的控股股東。

(潤泰集團和歐尚共同成立的合資公司「吉鑫控股」持有「高鑫零售」59.16%股權;而歐尚又持有吉鑫51%股權,而潤泰則持有餘下的49%股權。歐尚和潤泰集團另外分別持有「高鑫零售」11.26%和18.91%的股份。)

2025年1月1日晚,阿里巴巴集團公告稱將出售高鑫零售73.66%的股份,以及 NewRetail 持有的5.04%股份,德弘資本以131.38億港元買下接手。

即是約500億港元買入,131.38億港元脫手。


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2025-8-21) J&J收購Actelion

2016年第四季,J&J的專用飛機被發現在瑞士Basel停留。2017年1月26日,J&J宣佈以300億美元收購瑞士醫藥公司Actelion,以海外存放的現金支付,all cash deal。

消息公佈當天,Actelion 股價升20%,累計升了44%。

三大基金在消息前分別買入:

Och-Ziff Capital Management Group投入77億美元;

Eton Park Capital Management投入5億美元;

Elliott Management Corporation投入2億美元。


2025年8月17日 星期日

(2025-8-17) AMC

1997年金融危機後,中國政府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AMC)處置內銀的不良資產及呆壞帳。

總共接受了銀行不良資產13939億元,本金來自發債5200億元,及央行貸款5739億元。

這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除了繼續做資產管理外,還做很多其他金融業務。在2010年前後轉型商業化。慢慢變成全國最大的影子銀行,在2015年前後為內房發放了不少貸款,利用其國有背景,以自有資金加槓桿,通過一系列結構化安排放貸。

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即東方、長城、信達和華融。華融賴小民落台後,華融歸入中信集團。

在2015年,中國銀行的不良貸款約$1.27萬億元,2025年最新的數字已達$3.4萬億元。

(2025-8-17) Troubled assets

2008年金融危機後,在美國政府的援助下,花旗集團拆分為花旗公司和花旗控股兩家公司,前者負責花旗在全球範圍內的優質商業銀行業務,後者負責管理8200多億美元擬退出資產及不良資產。

花旗控股謹慎退出了總量5000多億美元的地方客戶融資、證券經紀及資產管理業務,並逐步處置了總計3200多億美元不良資產。

2025年8月11日 星期一

(2025-8-11) 許氏

許家印絕對是融資高手,差不多合法、非法的都用上。融資史上,負可敵國,應予記錄。

可能在2016年已經覺得控不住,否則不會將股權轉債權,降低風險。在2016、17年恒大累計分紅了130億人民幣,有一百多億流入許家印控制的BVI公司。2018年,恒大的離岸子公司景程有限公司在新加坡發行18億美元債,有10億美元由BVI公司認購。另外香港的大D會富豪也認購了10億美元。

(2025-8-11) 票據貼現

在工業化發達國家,應收賬款的票據貼現業務、預期債權的保理業務是很普通的銀行業務,可是對國內銀行是新生業務。

花旗銀行早年進入中國第一步就是以貼現應收賬款的債權資產為餌,從交通銀行手中搶走愛立信的賬戶。因為背後已經有一套完整的中介服務機構及股票債券的銷售網絡。


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2025-7-28) Morningside投資小米

上網搜索維基,没有找到晨興相關資料,反而內地網站有一堆介紹。後來改名為五源資本。

事實上,網上數字具體有出入,請自行查證。

1986年,恒隆集團創辦人陳曾熙逝世後,由其弟陳曾壽繼任主席。1991年再交回陳曾熙長子陳啟宗擔任恒隆主席。

陳啟宗及陳樂宗利用其父陳曾熙遺產在美國成立了晨興創投,專門從事風險投資及私募股權投資。在晨興創投工作多年的劉芹,2008年在陳氏家族投資下成立晨興資本。

早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基金就在美國南部各州大量收購公寓,在經濟復甦後獲利出售。

最出名的是投資小米一役,獲利超過千億元人民幣。晨興資本是小米最早的外部機構投資者之一,參與A輪融資(出資數百萬美元),後續持續加碼。2018年小米港股上市時,晨興資本持股19%股權,持股權益僅次於雷軍,為公司第二大股東。

2017年,晨興資本領投快手D輪融資(金額未公開),隨後在E輪、F輪持續跟投。2021年快手港股上市時,晨興資本持股約3%,是早期核心支持者。

晨興資本自2017年起參與商湯科技的B輪、C輪融資,是其早期關鍵機構投資者。

晨興資本聯合IDG資本等投資攜程天使輪(金額約200萬美元),2003年攜程納斯達克上市。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2025-7-26) HHI指數

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 ,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是一種測量產業集中度的綜合指數。它是指一個行業中各市場競爭主體所占行業總收入或總資產百分比的平方和,用來計量市場份額的變化,即市場中廠商規模的離散度。 

赫芬達爾指數是產業市場集中度測量指標中較好的一個,是經濟學界和政府管制部門使用較多的指標。

美國反壟斷法規定,在行業集中度已經比較高的行業,HHI指數上升50就會引起美國監管部門的直接關注。

軟銀在2013年以220億美元收購完美國電信行業第三大通信商Sprint後,再收購第二大通信商T-mobile,建立足以抗衡AT&T及Verizon的通訊帝國。因為行業集中度會迅速升高,所以美國監管部門會果斷否決。

(假設有前十大企業,排第9與第10的兩家公司合併,即使行業集中度上升,也不會被否決,但第2與第3家公司合併會很大機會被否決。因為post-merger的HHI大幅度上升。)






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2025-7-23) 巴菲特收購BNSF

2009年11月,巴菲特經營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收購了美國鐵路公司BNSF,

巴菲特原本已經持有BNSF鐵路公司22.6%的股份,並最終決定收購剩餘77.4%的股份。考慮到260億美元現金、100億美元規模的債務以及向BNSF股東支付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份等,實際上是規模達440億美元的大型收購案。

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經濟備受質疑,巴菲特卻在鐵路這一真正的夕陽產業上下了巨額賭注。收購消息傳出後,一些投資者諷刺他是“老糊塗”。

BNSF是美國最大的鐵路公司,擁有美國最大的鐵路網,覆蓋了芝加哥到南部墨西哥灣和西部的西北太平洋沿岸,通過鐵路網可以運輸煤炭、糧食和鋼鐵等原材料,以及集裝箱、化學產品、汽車、各類消費品等多種商品。大宗商品的單位運費以鐵路最低,鐵路運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卡車運輸的1/20 , 這也是一種競爭力。巴菲特用一句話概括了他對鐵路業務的構想:“隨著高油價時代到來,環境監管加強,這家公司的收益會越來越高。”

實際賭的是美國葉岩氣革命和以此為基礎的美國鐵路產業復興。美國葉岩氣革命所生產的天然氣以及發生的副產物——工業廢棄物運輸需求的增加,對鐵路、卡車、海上運輸等運輸產業具有積極的影響。而鐵路是佔據美國國內化學產品運輸總量1/4的核心運輸工具,最重要的是,鐵路的單價比卡車低廉、比管道靈活,而且鐵路網路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某些特定路線被部分公司壟斷。無法複製的鐵路網是從100年前開始構建的,加上固定費用和每年的維護費用等因素,進入壁壘相當高。一方面供給有限,另一方面鐵路物流需求與美國及全球經濟週期息息相關,其商業模式本身經營杠杆高,在經濟復蘇時期利潤改善速度快。

(BNSF已經退市,但翻查還在上市的UNP,兩者雙頭壟斷了美國西部橫貫大陸的鐵路網絡。 UNP市值約$1397億美元,BNSF在2024年net income $5B,用20倍PE計算也至少千億美元。)


(2025-7-23) Distressed asset

有一類基金(Vulture Fund)在逆週期中低價買入不良資產,並通過兩種方式獲利:一種是追討部分債務,或促成困境公司破產重組,完成退出並獲得清算價值。 

另一種是通過收購債權獲得控制權,重整盤活處於經營困難的企業或房產,以時間換空間,提升資產價值,最後出售給第三方完成退出。

數十年的統計是年化回報10.4%,同期計算的SP500約9.62%。策略的好處是與股市相關系數只有0.52,與債券低至0.08,在熊市時對投資者很有吸引力。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2025-7-22) Buyout Fund

有一類專注M&A的基金Buyout Fund,在全盛時期槓桿可以有9-10倍,目前穩定在4倍左右。

由投資到退出,一般在5-10年,IRR可以做到約30%。

退出方式可以是上市、轉售,也可以是管理層回購。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2025-7-19) 巴斯集團買入麗晶酒店

2001年,英國巴斯集團Bass Hotel & Resort,以3.46億美元從新世界手中買入尖沙咀的麗晶酒店,改名為香港洲際酒店。

2015年,巴斯集團以9.38億美元將酒店物業業權出售予基匯資本,但仍保留37年的酒店經營管理許可權及三次10年合約延期權。

2020年,酒店大規模翻新,又再以香港麗晶酒店面世。

(持有14年,回報約170%轉售,物業投資來說算很高了。近年酒店都是轉型輕資產模式,洲際酒店也是採取這打法。)

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2025-7-18) 成功撮合的原因

總結一下M&A交易能夠成功撮合的原因:

  • 公司賺錢,但上不了市;
  • 競爭對手成功上市,被打敗只是時間問題,倒不如被對方收購。
  • 產品難以盈利,但擁有大量用戶,對某些大公司有戰略價值。
  • 團隊没有主導權,投資人想要套現。
  • 二級市場的惡意併購。
  • 創始人子女無意接班,或對未來發展有分歧。歐洲家族企業出售的情況很多。
  • 賣方本來就是併購基金(buyout fund),等待溢價賣出。
  • 大集團想剝離部份資產或業務,發展核心業務。



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2025-7-17) 佳寶老闆的物業投資

前晚剛好見到有Youtuber報導佳寶老闆,翻查其交易記錄,發現林老闆眼光很準,有短炒,也有長線持有。

20年尾開始拋售物業組合,21年三個幾月走了21.65億元的物業,時機拿揑很準。

只記錄金額最大的一單:

2010年6月以3.48億元購入葵涌葵喜街18-24號樂基工業大廈,全幢面積約29.17萬平方呎,由佳寶自用作為總部。

2021年易手,成交價14.35億元,帳面升值10.87億元或3.12倍。

外界估計的身家約20多億元,但眼光比那班什麼百億大王、湯文亮之流好得多。



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2025-7-16) 私有化再上市

低價私有化,然後隔幾年等市場熾熱時再上市,是常見的大戶手法。

近年最大的一單應該是ARM,2016年,軟銀集團以320億美元收購了Arm,將其從倫敦證券交易所退市。2023年9月14日美國上市,市值652.48億美元。

(2025-7-16) THL收購席夢思

2003年12月,一家槓桿收購基金THL收購了床墊生產商席夢思,投入了3.88億美元,其餘靠舉債支付。

2004年夏天,打算推上市,但失敗。於是12月席夢思出售了1.65億美元企業債,全部所得以分紅派給THL,等於獲得40%以上的投資回報,同時仍然擁有100%席夢思股權。


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2025-7-12) 單偉建入股深圳發展銀行

2004年,在單偉建的主持下,美國新橋投資集團幾經波折,終以12.35億元拿下深圳發展銀行17.89%的股權,成為控股股東。

2004年年底新橋進入之初,深圳發展銀行的年淨利潤只有2.89億元,資本充足率及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為2.30%和2.32%,不良貸款率高達11.41%。

新橋入主後,對深圳發展銀行做了一系列的流程改造和管理變革。深圳發展銀行在沒有不良資產外部剝離的情況下,不良率下降了十多個百分點至0.6%左右,資產規模翻了三番,2009年淨利潤達50.31億元。

2010年5月4日晚間,一紙公告宣佈主管部門批復,深圳發展銀行控股股東新橋將所持5.2億股深圳發展銀行股份轉讓給中國平安,對價是中國平安向其定向增發的2.99億股國企股。

以當時中國平安國企股股價計算,新橋帳面浮盈已達150億元。

==========================================================

當中有50億元是中國平安股價暴漲而增加,撇除也有700%回報;

深圳發展銀行因其特殊的股權結構,是當時中國唯一一家可能由外資取得控制權的銀行。新橋是一家以收購、改造、退出問題金融機構為使命的並購基金。沒有控制權,改造就無從談起;

銀行支付給麥肯錫的咨詢費,僅一個月已經要300-400萬元;

持股差不多約5年,這是與深圳政府談判時的承諾,也是基金退還投資者資金的時限。




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2025-7-8) 高盛與中國平安

1993年,高盛以3500萬美元買入10%中國平安股份,並試圖在同一時間拋售,但没有人接貨。後來拋售給了阿里巴巴。

如果高盛仍持有這批股份,現在利潤數以百億美元計。

(經讀者指正,這筆投資後來轉給匯豐。)